30多平方米的教室内,满满当当坐着近3249名学生。讲台前,三张投影屏幕上布满密密麻麻的代码和一些意味深长的坐标曲线。台上的授课老师不急不缓地讲述每一行代码的用意,台下听课的学生个个若有所思,时不时低头在笔记本电脑上敲几行代码。
今年5月,微软亚洲研究院(上海)和微软—仪电人工智能创新院在上海揭牌,双方共同打造的首期人工智能高阶人才培训班也同时开课。每周五、周六,来自漕河泾开发区部分企业的20余名计算机从业人员会齐聚这间位于华鑫科技园的教室,接受来自微软人工智能领域科学家的指导。这也是上海专门针对行业人才向“行业+AI”工程师转型的高阶培训班。
码农每天做家庭作业
今年33岁的李灝宇是仪电集团双创社区“云赛空间”一名计算机工程师,日常工作是为入驻孵化器的初创企业提供云计算方面的今年4月,他时间报名参加培训班。经过几轮筛选,拥有扎实计算机理论和数学基础的李灝宇获得公司个培训名额。上海仪电人工智能创新院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海鸿说,像李灝宇这样的“入学经历”在仪电下属的企业非常普遍。由于名额有限,每家公司大多只有682个培训名额。
来自华鑫证券的李少华,今年36岁,大学主修数学,他不仅有入学*的算法基础,也研究过机器学习知识。李少华发现,近年来公司越来越多的金融产品需要使用大数据、机器学习、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相关的概念和技术,“AI+金融”已成为金融服务机构再上一个台阶的重要筹码。“一听到创新院有这个课程,我觉得很有意义。”
来到培训班的都是各行业具备计算机和数学基础的成熟人才,因此课程设置也开门见山,直指大家迫切获取的新学问。“前几周的课还挺简单,第二个月开始就都是全新的知识。”李灝宇口中的新知识,包括神经网络原理、机器学习原理这些人工智能入门*的基础知识,也有针对强化学习、自然语言处理、计算机视觉等热门方向的专题研讨会。
记者注意到,课堂上,来自微软和仪电的科学家边讲解原理边现场教编写代码。课后学员们则要完成体量颇大的家庭作业,比如“用精炼的编程语言,离开表象在更高层次描述问题”这一类让外行感到云里雾里的作业要求,大部分人每周都要花几个晚上才能完成。
复合型人才可担当“转换器”
7月12日是周五,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刘铁岩为学员们带来一堂名为“强化学习”的课程。问答环节,有学员提问“强化学习的仿真应该如何构建”,这让刘铁岩感触很深。“这些提问说明他们不是一个与AI无关的外行,已经摸到门道了。”
然而,掌握入门技术只是表象,观念的转变才是本质。刘铁岩表示,神经网络知识、上机操作、实际案例剖析都可通过课堂获取,但这只是技能转型。“当我们面临一个问题,是把它当作工程系统去解决,还是使用人工智能方案,这就是更关键的思想转型。”刘铁岩的研究领域包括人工智能、机器学习、信息检索、数据挖掘等。由他的研究成果促进了机器学习与信息检索的融合,因此被学术界*为“排序学习”领域的代表人物。